严畯
建安二十二年(217年),横江将军鲁肃病故,孙权任命严畯接替鲁肃职务,督领一万兵士镇守陆口。众人都为严畯感到高兴,而他却一再坚辞不受,说:“我向来只是个书生,不参与军事,不具有占据这种职位的才干,罪过与悔恨将会随之到来。”说时慷慨恳切,以至于流泪。孙权见他如此,才不再勉强,而让吕蒙接替了鲁肃的职位。时人都赞扬他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才能而辞让权位。孙权称帝后,严畯任卫尉。曾作为东吴使臣出使蜀汉,蜀汉丞相诸葛亮对他深为欣赏。严畯不爱钱财,所得俸禄与赏赐,均拿出散发给亲戚故旧,因此家中常不宽裕。广陵人刘颖与严畯有旧交情,刘颖精研学问在家,孙权听说后便征召他,他称病不应。他的弟弟刘略为零陵太守,在职任上去世,刘颖前往奔丧,孙权知道他是装病,急忙传令将刘颖收捕审讯。严畯也赶忙去告知刘颖这一情形,让他马上回来向孙权认罪。孙权十分气愤,于是罢免严畯,而刘颖却得以免罪。后来,孙权也觉处置不当,复用严畯为尚书令。严畯七十八岁时去世。

严畯,字曼才,彭城(治今江苏徐州)人。年少时喜爱学习,通晓《诗》、《书》、三《礼》,喜好《说文解字》。东汉末年,因避乱来到江东,与诸葛瑾步骘齐名,且关系甚密。

严畯性情朴直淳厚,他对于人才,能忠告人家良好的道义,志在让他人能取得补益。张昭将他推荐给孙权孙权任命他为骑都尉、从事中郎。

建安二十二年(217年),横江将军鲁肃病故,孙权任命严畯接替鲁肃职务,督领一万兵士镇守陆口。众人都为严畯感到高兴,而他却一再坚辞不受,说:我向来只是个书生,不参与军事,不具有占据这种职位的才干,罪过与悔恨将会随之到来。说时慷慨恳切,以至于流泪。孙权见他如此,才不再勉强,而让吕蒙接替了鲁肃的职位。时人都赞扬他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才能而辞让权位。

孙权称帝后,严畯任卫尉。曾作为东吴使臣出使蜀汉,蜀汉丞相诸葛亮对他深为欣赏。严畯不爱钱财,所得俸禄与赏赐,均拿出散发给亲戚故旧,因此家中常不宽裕。广陵人刘颖与严畯有旧交情,刘颖精研学问在家,孙权听说后便征召他,他称病不应。他的弟弟刘略为零陵太守,在职任上去世,刘颖前往奔丧,孙权知道他是装病,急忙传令将刘颖收捕审讯。严畯也赶忙去告知刘颖这一情形,让他马上回来向孙权认罪。孙权十分气愤,于是罢免严畯,而刘颖却得以免罪。后来,孙权也觉处置不当,复用严畯为尚书令。严畯七十八岁时去世。

史书相关记载

严畯,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文臣之一。据《三国志·吴书·张严程阚薛传》中所载“严畯字曼才,彭城(现江苏徐州)人也。少耽学,善诗、书、三礼,又好说文”,与诸葛瑾步骘是好朋友,被张昭推荐给孙权作骑都尉、从事中郎。

《三国志》中有一个故事是用严畯来衬托张昭的:严畯作卫尉时,孙权让他念一篇小时候读过的文章,严畯便朗诵《孝经》“仲尼居”。张昭听说后说严畯是个书呆子(“鄙生”),然后念了一篇“君子之事上”,受到众人称赞。
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严畯最著名的事是作为和诸葛亮舌战的群儒之一,问诸葛亮:“孔明所言,皆强词夺理,均非正论,不必再言。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?”即问诸葛亮有什么著作。诸葛亮当时刚出山,尚未著书立说,便斥之说:“寻章摘句,世之腐儒也”。

《三国志》中记载,建安二十二年(217年),东吴水军大都督鲁肃临终未留下遗言,也没有向孙权推荐过接班人,于是孙权打算让严畯接替其位。严畯很有自知之明,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对抗在荆州的关羽和北面的曹魏,便坚决不接受此任命,对孙权说:朴素书生,不闲军事,非才而据,咎悔必至。孙权后来成功地启用吕蒙,白衣渡江占领荆州。自知之明虽然不是经邦济世的大才能,但也十分难能可贵。

严畯还撰写了中国最早的潮汐学专篇《潮水论》。但可惜早已失传了,具体内容也就无从知晓了。另外严畯还著有《孝经传》。

个人作品

严畯平生著有《孝经传》、《潮水论》,又与裴玄、张承论管仲、季路,这些文字都留传于世。

严畯撰写的《潮水论》,是中国最早的潮汐学专篇。但可惜早已失传,具体内容也无从知晓。

管理成功案例:严畯质直纯厚

《再品三国》中记载着三国一些精英人物的生平事迹,还有魏、蜀、吴国的开国皇帝与后代发生的故事。这些故事,有很多让《三国演义》失色的地方。能让读者知道《三国演义》只是本小说。小说就是小说,而非历史真实。《再品三国》的里的三国历史而非电视、电影、小说的历史。还原历史真相是这本书写作的真实目的。这本书,匠心独厚地勾勒出三国的历史,并且提秘真实的事件,突显三国政治家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智慧。本文现介绍一个三国中的精英人物严畯,这个名字,会让很多对三国历史不懂装懂,或者不知道这个人物的人有个详细了解。

严畯,字曼才,彭城人。跟西楚霸王项羽是同乡。小时侯就特别好学。善于《诗》、《书》、三《礼》,又好《说文》,也就是这位人才是儒家学派的知识分子。为了躲避战乱,逃到江东。与当时的诸葛瑾,还有步骘一样著名,并且关系很好。诸葛瑾步骘都是孙权政权的腹心大臣。他为人质直纯厚,是他人的良师益友。张昭把严畯举荐给孙权孙权委任严畯为骑都尉,从事中郎。也就是孙权见面就封严畯为中级官员。横江将军鲁肃去世,孙权安排严畯替代鲁肃,督兵一万军队,镇守陆口。我们都知道鲁肃孙权阵营中很重要的军事将领,让严畯替代鲁肃,可见严畯在孙权心目中是很有份量的。当时很多官员都为严畯任其重要职位感到很高兴。可见严畯是众望所归。但是严畯却做出了一个很让人大跌眼镜的做法,他却拒绝了孙权这一委任,说什么我只是一个书生,不懂军事,没有才能而占据高显要的职位,咎悔必至。发言慷慨激昂,还为之流涕。孙权无可奈何,只好听从了他的意见,改任其它人任这一重要职务。很多人知道,严畯有这方面的才能,他这样做的目的,主要是让位给予别人。孙权为吴王,及称尊号,严畯官职为三公九卿之一的卫尉官职,这时他已成为吴国的高级官员。他作为吴国的大使出使盟国蜀国,搞外交关系。蜀国丞相诸葛亮很器重与很欣赏严畯。他不喜欢利用职权为自己谋私利,对于工资与奖金之类的,从不储蓄,往往用他的收入救济很多亲戚朋友,以至于自己家的生活费用经常捉襟见肘。严畯是个清廉的官员。广陵人刘颖与严畯是老相识,刘颖也是个有名气的学者。孙权听说了这样一个人才,想要揽为己用,于是下命令要求刘颖为政府效力。刘颖就借托自己有疾病不去。刘颖的弟弟刘略为零陵太守,在工作时去世。刘颖去赴丧吊唁,孙权知道刘颖诈病,派急驿收录,严畯也派人跟刘颖讲,要刘颖去到孙权那里报到,并且向孙权表示歉意。孙权因刘颖骗他而迁怒严畯,因刘颖愿意替孙权效力而免于处罚。过了一些年,孙权委任严畯为尚书令。后来,严畯去世享年78岁。有两个儿子,严凯与严爽。严凯官至升平少府。严畯著有《孝经论》、《潮水论》,又与裴玄、张承论管仲、季路的文章,皆传于世。

我们作为高级管理人员,可从严畯的成功人生总结如下经验:

一是学以致用。我们读书学习,该读什么样的书,学什么样的知识,这是一个人提升个人文化素养的关键。有些人喜欢看小说,这种书是只适合娱乐休闲。跟读书学知识,学技能是背道而驰的。读些无用之书,学些无用之识,还不如不读书。读书的目的,是提升个人素质,提高知识水平,提高个人能力水平,并且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实践当中,这才讲真读书与学习。不然,读些小说,就是读它几万本,也不会增加知识,增长见识,提高能力的。所以,我们搞管理的,要读些经济、管理、历史、哲学等社会科学类的书籍。这样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看得远。读书以实务为第一。

二是向管理高层推荐真才实学的人才。